思念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思念小说 > 走进不科学 > 第三百四十八章 它很孤独(感谢王訾、grandpe大佬打赏的盟主!)

第三百四十八章 它很孤独(感谢王訾、grandpe大佬打赏的盟主!)

第三百四十八章 它很孤独(感谢王訾、grandpe大佬打赏的盟主!) (第2/2页)

华夏历史上最早的九鼎传说来源于夏朝,至于先秦典籍中关于夏人铸鼎的说法,最早可见于《左传·宣公二年》。
  
  书中记载了著名的楚子问鼎的历史事件,王孙满回答鼎的来历之时,就明确指出是夏人所铸: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二年》】
  
  九鼎这玩意儿有个很神奇的特性,用网文的话说就是,它竟然可以自动认主。
  
  夏人不行了,就跑到殷人那去。
  
  殷商不行了,就去了周人那里。
  
  这就是所谓的「不迁而自行」。
  
  不过一直以来。
  
  九鼎都颇具传奇乃至神话色彩,历史上明确的记录很少,而且文献之间的记录时常会有所冲突。
  
  举个例子。
  
  九鼎的铸造者到底是大禹还是夏启,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
  
  比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明确指出九鼎为大禹所铸,也就是那句很有名的【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司马迁以其著作的影响力,将这种说法流传后世,此后诸多史家也沿袭此说。
  
  可《墨子·耕柱》确认是夏启: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
  
  另外最早记录九鼎的《左传·宣公二年》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夏之方是谁,但在古代文献中几乎存在这么一个惯例:
  
  就是如果言及夏人做什么事情,但却没有明确具体对象的时候,这个人一般都指的是夏启。
  
  国内甚至有两位历史教授因为这个看法分歧撕逼了十多年,甚至在研讨会上大打出手。
  
  除了铸造者外,九鼎去了哪里也争议极多。
  
  九鼎去向的猜测在数量上甚至是《永乐大典》猜测的数倍,而且都是古籍所记。
  
  可以这样说。
  
  截止到目前。
  
  九鼎除了数量确定是'九'之外,没有一个信息是有定论的。
  
  甚至'周鼎'和'九鼎'是不是一个东西都依旧具有争议。
  
  因此很多人认为九鼎其实不存在,是虚构出来的器物。
  
  但即便是那些认为九鼎不存在的人,也无法否定九鼎在华夏文化的地位和特殊性。
  
  当然了。
  
  以上的这部分人指的是单纯认为九鼎为虚构的专家或者相关爱好者,不包括那种跟着西方认为夏朝不存在所以没有九鼎的傻X。
  
  而除了九鼎之外。
  
  排在第二件的那件宝物嘛,自然便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用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物做成的……在它身上有两段故事。
  
  一件叫做卞和泣玉。
  
  另一段叫完璧归赵。
  
  如今的滇省盛行赌玉,而他们就信奉卞和赌玉为祖师。
  
  卞和于荆山得一石头,认定了是宝玉,先后献于楚厉王却遭楚厉王不信,认定欺君给予膑刑(挖出膝盖骨头)。
  
  他不服,又于楚武王时再次献玉。
  
  结果又被认定欺君,又把另一个膝盖骨挖掉了;
  
  后来卞和居然还不服,于荆山日夜哭泣。
  
  楚文王听说后召见,他竟然说「臣非悲刖,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
  
  于是楚文王命人破开石头,果见宝玉。
  
  因为该玉卞和所献,故名「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候,秦国听说了这块宝玉,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足见宝玉价值连城。
  
  但是当忠肝义胆的蔺相如捧出它的那一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啻使和氏璧的价值更进一步。
  
  当然了。
  
  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卞和泣玉,它们都存在一些二创的色彩。
  
  比如卞和哭出血泪等等。
  
  但单讨论和氏璧本身,它的存在还是没有问题的。
  
  待秦朝一统天下后。
  
  秦始皇得到了这个旷世奇珍,派人将这块和氏璧雕成一块玉玺。
  
  并命李斯在上边题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可能李斯他自己都不知道。
  
  他的这这一刻,便开启了和氏璧的传奇生涯:
  
  从此以后。
  
  它就是皇权的象征,荏苒千年。
  
  只是那个希望「传至二世乃至万世而为君」的秦始皇恐怕也和李斯一样,没有料到自己的王朝不仅未能「既寿永昌」,而且就在这块儿玉玺的见证下二世而亡。
  
  当秦王子婴用脖子系着这块传国玉玺时,和氏璧不仅目睹了王朝的更迭……也见到了它的新主人——刘邦。
  
  从此之后。
  
  这块玉玺就叫「传国玉玺」。
  
  任何一个新王朝要想证明自己的「天命」,就必须得到这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宝玉!
  
  再后来。
  
  高度疑似穿越者的王莽篡汉。
  
  他派手下安阳侯王舜向自己的亲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传国玉玺时,老太太大怒,遂将玉玺扔向金柱。
  
  biaji一声,传国玉玺磕掉了一个角。
  
  于是呢。
  
  王莽便给玉玺镶上了金边。
  
  这就是金镶玉这个词的由来。
  
  王莽之后,下一个与玉玺纠缠在一起的是孙坚。
  
  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之际。
  
  孙坚率部与诸侯讨伐董卓,没想到却在洛阳宫中的枯井下发现这块玉玺。
  
  玉玺再一次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魔力——孙坚觉得优势在我,决定打自己的天下。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孙坚死于刀箭之下,他的儿子、孙十万的欧尼酱孙策把这块玉玺献给了骷髅王袁术。
  
  朝代更变,不变的是那玉玺。
  
  之后。
  
  三国一统于晋,晋又分西东。
  
  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
  
  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
  
  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更为了宣传自己的「神性」,石勒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他们姓石,得到宝石,以后天命不绝。
  
  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几年,玉玺随着后赵的灭国传到冉魏手中。
  
  后冉魏又乞兵东晋,没想到传国玺竟为晋将领骗走。
  
  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就这样。
  
  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
  
  等到隋一统华夏,传国玉玺又被收入隋宫。
  
  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亡。
  
  传国玺又被萧后携带遁入漠北突厥。
  
  唐贞观四年。
  
  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佑四年。
  
  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
  
  十六年后。
  
  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公元939年。
  
  后晋石敬瑭引契丹军包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
  
  从此,传国玉玺再无踪迹。
  
  虽然往后的宋、元、明、清都有玉玺被发现的传闻,但后来尽皆被证明都是虚假消息。
  
  险费
  
  守王
  
  乾隆即位后。
  
  他命人刻了二十五方玉玺,放置于故宫交泰殿。
  
  后世大家见到的那种厚厚方方的玉玺就是这种,方四寸、厚两寸、高三寸。
  
  看起来跟三包方便面叠在一起似的。
  
  而实际上呢。
  
  秦汉的玉玺个头都并不大。
  
  比如陕历博有一枚高仅2厘米、边长2……8厘米、重才33克、以现代人的眼光看着完全不起眼儿的玺印。
  
  但它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中国年代最早且唯一的一枚皇后玺印。
  
  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状螭虎;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
  
  该玺是1968年被当时还上小学的孔忠良在XY市狼家沟水渠旁捡到的,此地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千米的陵园之内,因此有专家推测可能是吕后的佩印。
  
  另外根据三国志记载。
  
  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同时三国志在这段引用的是韦昭的《吴书》,是吴国的官方史书。
  
  这段描写也是玉玺形貌最早、最重要的记载。
  
  一汉寸等于2……其中方圆指的是周长而非边长,也就是传国玉玺的尺寸大概就2—3厘米。
  
  另外和氏璧的厚度也能作为相关证据。
  
  '壁'在古代是一种扁平型的玉器,中间有个小孔。
  
  尔雅·释器有云: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肉指的是边,好指的则是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具体各位可以搜索商朝玉联璧或者汉代青玉玉环玉璧的图片看看。
  
  也就是说。
  
  卞和的那块玉石被打开后,楚文王派玉人打磨成了扁平的'壁',进行了一创。
  
  接着秦始皇把'壁'再抠出了玉玺,属于二创。
  
  因此玉玺的厚度就被固定了。
  
  截止到20222年,华夏出土最厚的'壁'也只有两厘米左右。
  
  当然了。
  
  再厚的玉器不是没有。
  
  但它在古代叫做玉琮,和'壁'是两码事——华夏古代礼乐的记载极其严苛,不可能会犯把玉琮叫成'玉壁'的失误。
  
  目前秦汉出土的玉印边长最长的就是上头提及的皇后玉印,其次是滇王金印和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印。
  
  刘胜的玉印边长为2……7厘米,滇王金印也不过每边长2……4厘米,印身厚0……7米,通纽高2厘米,重90克。
  
  因为那时候的印章是盖在封泥上的,类似西方的火漆,清代玉玺在竹简的年代根本没法用。
  
  实际上。
  
  玉玺是在造纸术发明后才越做越大的。
  
  又比如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中出土的一块大玉璧,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但厚度才0……6厘米—0……7厘米。
  
  而这块育碧,已经目前为止战国时期最大的玉璧了。
  
  因此真正的汉制传国玉玺,远远没有影视作品里那么大。(还有一种说法是玉玺用的蓝田玉,那大小就不受厚度影响了,但和氏璧→传国玉玺是接受度最高的一种说法,我采用的也是这种)
  
  「传国玉玺啊……」
  
  看着手中的玉玺,徐云的心绪前所未有的复杂。
  
  当然了。
  
  这股复杂纠结要不要自立为王啥的没关系。
  
  而是作为一名华夏人,谁没有玉玺情节呢?
  
  这种情节和迷信「天命」无关,而是一种刻进了血脉里的礼乐传承。
  
  透过玉玺。
  
  徐云仿佛看到了遥远的岁月之前,一位又一位皇帝立于丘坛,带领先民向天祈福,周围编磬、编钟、鎛钟齐名,东南燔牛,特西南县天灯,烟云缥缈,烛影採红……
  
  它见证了华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岁月悠悠,为它依旧圣洁不变。
  
  出神许久,徐云才将心绪收回了现实。
  
  同时《永乐大典》都给出了那么好的奖励,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国玉玺又会如何呢?
  
  抱着这股好奇。
  
  徐云缓缓伸出手,覆盖在了玉玺上头。
  
  【传国玉玺】
  
  【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最高象征之一,可正国运,正文心,斩邪祟,扬浩然气】
  
  【效果(需完成特定副本后方可激活)】:
  
  【国运+5,人均寿命提高5%,聪慧+5(专用于新生儿),国家级项目增速30%,公知有一定概率遭遇天罚,国足排名下滑20】
  
  与此同时。
  
  唰——
  
  徐云不远处。
  
  原本代表着1665、1100、1850副本的三道门骤然消失两道,唯独1665副本巍然不动。
  
  几秒钟后。
  
  原先1100和1850副本所在的位置上,再次出现了两道全新的大门。
  
  其中左边一道显示的数值是0/100。
  
  也就是开启依旧需要知识点,应该属于一个标准的常规副本。
  
  而右边的一道显示的则是一段提示:
  
  【特殊任务】—【可开启】—【请在180天内开启】
  
  很明显。
  
  这道门背后,通向的便是传国玉玺页面上显示的那个特定副本。
  
  不过眼下徐云刚从1850年归来,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需要调整一番。
  
  因此他并不准备立刻就开启这个新副本,最起码要先把现实里的一些事情交接清楚再考虑。
  
  想到这里。
  
  徐云的眼中流露出一丝复杂。
  
  总算结束了……
  
  过了小半分钟。
  
  他轻叹一声,握住艾维琳的项链,抬头道:
  
  「回归现实。」
  
  ……
  
  注:
  
  感谢王訾、grandpe大佬打赏的盟主,加更十章一共六万字QAQ……
  
  加更会在头七天爆更之后开始,也就是七天的日万是不算在内的,七天后我可能会正常更新四五天调整一下生物钟,然后开始还债,还债标题会备注的。
  
  万字更新奉上,求双倍月票!!!!
  
  看《走进不科学》最快更新请浏览器输入--到精华书阁进行查看
  
  为您提供大神新手钓鱼人的《走进不科学》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三百四十八章它很孤独免费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