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思念小说 > 走进不科学 > 第六百七十二章 有说服力的证据

第六百七十二章 有说服力的证据

第六百七十二章 有说服力的证据 (第2/2页)

“其他一些不愿回国的科学家或者留学生基本上也都是类似的理由,只不过有些人确实有这顾虑,有些人则是贪图海对面的生活所以找的借口罢了。”
  
  陈省身有些沉重的点了点头。
  
  早先提及过。
  
  如今待在海对面的华夏人才基本上都是庚款留学生,这可是由物流集团全程独自操持的项目。
  
  更别说那些有资格被推选为留学生的人才大多也接受的是“XX大学”之类的教育,他们很多人的亲朋故友当年也都跟着一起撤离到了对岸。
  
  这种情况下他们未必有钱永健那么“绝情”,但硬要说和华夏大陆有多亲近倒也真谈不上。
  
  同时这年头外媒的一些妖魔化手段也切实影响到了这些人才的认知,不少人都很担心自己回国就会被抓起来送到大西北去喂驴
  
  所以像吴健雄、丁肇中这类已经入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作出拒绝的选择并不意外。
  
  实际上。
  
  如果李景均晚上半年.不,晚上三个月来找陈省身,届时已经入籍海对面的陈省身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轻松。
  
  “景均兄。”
  
  过了一会儿,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小杨又开口了:
  
  “景均兄,如果国内真的能像你说的那样,给大多数原因回国的同胞提供合适的科研岗位,我相信应该会有很多人心动。”
  
  “但是.俗话讲得好,口说无凭,光是这么一个口头性的承诺,恐怕没太多人会相信吧?”
  
  “毕竟十年前光亚他们回国时的口号还是为祖国和人民吃苦呢,如今十年过后就有安置每个人专业的环境至少我认为应该要再拿出点说服力强的东西才行吧?”
  
  听闻此言。
  
  陈省身的脸上亦是浮现出了赞同之色。
  
  在十年前的那次归回热潮之后。
  
  如今还在海对面的华夏科学家基本上分成了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十年前还在读书、想归回也有心无力的留学生。
  
  这部分留学生的数量还是有一些的,但基本上在物理界内的地位暂时都不高——毕竟如今他们也就刚毕业了几年。
  
  李景均最早提到的那九位愿意回国的留学生,便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类则是铁了心要留在海对面的科学家,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海对面人,有的则是很早就签了入籍协议移民了。
  
  第三类则是抱有各种顾虑所以一开始没下决心的华夏学者。
  
  他们中有的是心系国家但顾虑立场问题,比如说早先提及的李耀滋。
  
  还有一些则是担心自己要转职到陌生的工作领域,这部分绝大多数都是理论物理的学者。
  
  毕竟谁都知道眼下这个时期的华夏缺乏理论物理的土壤,这批学者抱有这种顾虑是正常的。
  
  十年前如此,十年后同样如此。
  
  更别说十年前留学生回国的事儿可要比现在的声势大多了,朱光亚、华罗庚等一大堆知名留学生站台,还写下了热血十足的《公开信》。
  
  如今出面的却只有李景均一人,诚然,这目前的国际形势有一定关系,但至少说服力上还是有些欠缺的。
  
  至少
  
  要给他们看到一些证据吧?
  
  说句可能有点直白的话,如果光听李景均一席话就愿意回国,很多科学家也不会滞留到现在了。
  
  而在小杨对面。
  
  听到他的这个问题,李景均同样面色严峻的摸了摸下巴:
  
  “小杨,说实话,如果你要我拿出证据做证明,我现在肯定是拿不出来的——如果没有这封亲笔信,我估摸着这时候也在怀疑呢。”
  
  “不过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寄信人还塞给了我一张小纸条。”
  
  “小纸条?”
  
  陈省身顿时来了兴趣:
  
  “上头写的什么?”
  
  李景均看了他一眼:
  
  “难以下决心者,可看下期《PhysicalReviewLetters》。”
  
  “《PhysicalReviewLetters》?”
  
  陈省身眨了眨眼,转头看向了一旁的小杨:
  
  “小杨,如果我没记错,这应该是你们物理界的一本期刊?”
  
  小杨作为顶尖物理学家,对于海对面的各大期刊还是很了解的,随口便给出了对应的信息:
  
  “对,刚成立两年半的一家期刊,隶属于APS,不过成立至今销量和论文数量都不是很多。”
  
  “论文的总编叫做古兹密特,当年参加过曼哈顿计划,我和他有一面之交。”
  
  说罢。
  
  小杨便于陈省身再次对望了一眼,二人都从彼此脸上看出了些许茫然。
  
  大陆那边用来说服留美科学家的证据和《PhysicalReviewLetters》有什么关系?
  
  随后陈省身摸了摸下巴,猜测道:
  
  “莫非是下一期的《PhysicalReviewLetters》上,会有来自华夏的论文发布?”
  
  “可就算是有论文登刊,那和咱们回不回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莫非.”
  
  陈省身的这番话没有说完,不过小杨和李景均都理解了他想要表述的意思:
  
  莫非华夏方面指望用一篇论文的成果,就证明如今华夏国内可以对每个科学家做到物尽其用?
  
  实话实说。
  
  这个解释并不难猜到,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解释。
  
  但是它为真的可能性.却太低太低了。
  
  靠着一篇论文就能让最少数十位犹豫过一次但最终没有回国的留美人才下定决心回归故土,它的质量得高到多离谱?
  
  客观来说,物理史上不是没出现过这种级数的论文。
  
  比如说《MathematicalPrinciplesofNaturalPhilosophy》.也就是1687年小牛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的论文,奠定了现代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还有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包括光速不变原理和质能等价原理的论文,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以及海森堡那篇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论文,开启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另外还有1972年的那篇【moreisdifferent】,公认的凝聚态物理开山之作。
  
  但是
  
  这类论文虽然存在,可却并不常见。
  
  三百多年的近代物理史中,能够有这种级数影响力的论文顶多也就十篇而已。
  
  有些论文彼此之间的时间跨度,甚至要比一个普通人的寿命还长。
  
  这种情况下一穷二白的华夏居然在暗示自己可以拿出这种级数的论文,这怎么能不让陈省身等人惊讶呢?
  
  想到这里。
  
  陈省身又意识到了什么,转头对小杨问道:
  
  “小杨,《PhysicalReviewLetters》这个期刊多久发刊一次?月刊还是双月刊?”
  
  月刊的概念自必不说,双月刊指的则是两个月发表一次,也是这个时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发刊方式。
  
  不过小杨闻言则摇了摇头,解释道:
  
  “都不是,这种期刊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快报’,所以它的发布时间是周刊也就是每周一次。”
  
  “届时他们提前会把期刊铺货和寄送到订阅单位手中——虽然《PhysicalReviewLetters》的销量惨淡,但毕竟挂靠的是APS,所以物流资源方面还是很充足的。”
  
  “周刊么”
  
  陈省身的眼神闪动了一下,继续问道:
  
  “下周是什么时候发刊?”
  
  小杨沉默了几秒钟,接着报出了一个数字:
  
  “下个.礼拜三。”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