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思念小说 > 走进不科学 > 第七百一十六章 抢了霍金饭碗(上)

第七百一十六章 抢了霍金饭碗(上)

第七百一十六章 抢了霍金饭碗(上) (第2/2页)

简洁明了.JPG。
  
  熵增概念同样在宇宙角度成立,物理学界公认宇宙的熵一直在增加,因为行星不停在变化:
  
  有的星球彼此相撞碎裂成小块,有的星球寿命终止变成了红巨星等等。
  
  但是
  
  对于黑洞这玩意儿,很多学者的看法就不一样了:
  
  他们认为黑洞是不存在熵的。
  
  因为根据上面打扫屋子的举例,再复杂的东西被黑洞吞下去后“状态”都会变得简单,那么理论上来说这属于熵减的情况。
  
  可是熵减在独立系统中是不允许出现的情况,因此黑洞只能是【万无】状态——没有生命,没有光,没有熵。
  
  也就是所谓的幺正性原理。
  
  结果没想的是
  
  徐云张口不但说黑洞有熵,而且居然还说黑洞熵正比于它的表面积?
  
  要知道。
  
  黑洞的表面积是不停在增大的,如果黑洞熵正比于表面积,那么岂不是说黑洞系统是熵增状态?
  
  想到这里。
  
  杨振宁忍不住再次深吸了一口气,强忍着驳斥异端的冲动,对徐云问道:
  
  “小徐,口说无凭,你的证据呢?”
  
  徐云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时间,不知不觉自己和杨振宁的聊天已经持续一个小时了:
  
  “杨先生,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参数化一个黑洞,理论上来说只需要三个量。”
  
  “也就是质量M,电荷Q和角动量J,这个没问题吧?”
  
  杨振宁点了点头:
  
  “嗯。”
  
  早先提及过。
  
  爱因斯坦场方程有个最早同时也是最有名的特解,叫做史瓦西解。
  
  这个解所描述的物体就是黑洞,其中黑洞的视距界限就是所谓的史瓦西半径,因此有部分黑洞也叫作史瓦西黑洞。
  
  史瓦西黑洞是静止的球对称黑洞,只有一个参数,即质量M,也是模型上最简单黑洞。
  
  接着在史瓦西黑洞的基础上,物理学家推导出了旋转的黑洞,也就是克尔-纽曼黑洞。
  
  它是Q=0的克尔黑洞的推广,也是整个宇宙中最普遍的一种黑洞。
  
  根据克尔-纽曼线元显示,描述黑洞只需要质量M,电荷Q和角动量J就行了。
  
  接着徐云静心听了听话筒对面的动静,很快,电话对头传来了一道‘嗒吧’声。
  
  这是杨振宁将笔放到桌面上的声音,代表着杨振宁已经写好了算式。
  
  于是徐云很快便又说道:
  
  “在这个基础上,当年罗伯特·杰勒西提出了一个驳斥广义第二定律的思想实验。”
  
  “也就是将一个物体缓慢的挪到黑洞视界处,并把它扔进了黑洞里头。”
  
  “这时可以发现,黑洞的熵并没有增加,而物质的熵减小了,因此广义熵在这一过程中是降低的。”
  
  杨振宁点了点头,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实验。
  
  随后徐云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
  
  “但实际上呢,由于物体有厚度为了方便举例,这里就假设用一个球做实验好了。”
  
  “对于一个球形物体,因为它具有有限的半径R,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把它降低到黑洞视界才能扔进去——在视界上方R(固有距离)的时候就截止了。”
  
  “这时黑洞熵会增加一些,而物质的熵会消失,从而保证广义第二定律的成立。”
  
  杨振宁顿时虚起了眼,这倒是个挺新奇的角度。
  
  接着不等杨振宁细思,徐云又开口了:
  
  “那么杨先生,如果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球和一个黑洞,而是”
  
  “两个黑洞同时合并呢?”
  
  “黑洞合并?”
  
  杨振宁下意识看向了自己最初在纸上画的那个代表着黑洞的【O】,目光焦距迷失了片刻,紧接着便呼吸一滞,飞快拿起笔书写了起来。
  
  “一般稳态黑洞满足dM=κ8πGdA+ΩdJ+ΦdQ”
  
  “如果假设黑洞与黑洞合并,那么由球例子可知dA/dt≥0,同时引入角动量”
  
  听到杨振宁计算中的自言自语,徐云的脸上亦是忍不住浮现出了些许感慨。
  
  黑洞。
  
  这是一个物理学史上非常特殊的话题。
  
  它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它的现象性质,还在于它的时间跨度。
  
  上头提及过。
  
  它的概念早在1783年就被提出来了,那时候小麦他爹都还是个受精卵呢.
  
  但直到19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物理学界才在数学上对它有了一定了解。
  
  然而这仅仅还是个开始。
  
  按照历史发展。
  
  从1920年开始,物理学界对黑洞的研究还会停滞整整五十年,直到1970年前后才会出现关键性的突破。
  
  这个突破便是霍金提出的黑洞面积定律,以及雅各布·贝肯斯坦根据霍金定律提出的贝肯斯坦极限,也就是贝肯斯坦-霍金熵。
  
  贝肯斯坦极限解释起来很复杂,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
  
  半径r的球体,总能量(包括静止质量相应的能量在内)为E,那么这一球体的熵最多是2πkcEr。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其实也是错的。
  
  人的大脑大约重1.5kg,体积是1260cm^3,如果看作球体则半径为6.7cm。
  
  按一般人脑的尺寸和质量计算,人最多只能有10^42种念头。
  
  即便人们意识上传,变成巨大计算机中流动的思维,这个界限仍然存在。
  
  地球大小的计算机或“大脑”,也最多只有10^75种念头罢了。
  
  256位密钥就可能让这计算机硬算快两分钟,512位密钥则可能要硬算将近10的72次方年——因此某些里某某角色一个念头可以推演古今的情节压根就不存在,实际上连个密码锁都未必破解的了,咳咳.
  
  同时限制这点的还有布雷莫曼极限,1kg物质1秒能够达到的最快的运算速度是1.36*10^50次方个bits算了还是不毁玄幻了。
  
  总而言之。
  
  贝肯斯坦极限证明了黑洞拥有黑洞熵,并且与黑洞的视界面积成正比。
  
  这个过程虽然是纯数学推导,但2015年LIGO观测到的引力波事件GW150914却证明了这个推导的正确性。
  
  同时很令人感慨的是。
  
  贝肯斯坦极限这种后世你可以在《走进本土驴》这类网络里看到的概念,在眼下这个时代却属于彻头彻尾的奥秘极知识。
  
  即便是杨振宁这样的大佬,此前都闻所未闻。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