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思念小说 > 贞观无太子 > 卷五 第519章 大明国策

卷五 第519章 大明国策

卷五 第519章 大明国策 (第2/2页)

所以这个政策在他看来,就是针对他们西突厥的。
  
  他作为西突厥在朝堂上的代表,自然不会轻易让这种政策通过。
  
  “阿史那尚书有所不知。”普西偌当即就笑道,“所谓的户籍制度不过是统计人口,这不管是对于我们朝堂,还是地方官员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不管出现任何变故,我们都可以根据手中的具体数据,做出最合理的安排。
  
  这一点儿,早在之前的赤水源上就已经得到过验证了。
  
  至于说那些大型部落,我们并没有去改变他们的意思,他们的族人完全可以归纳在他们族长名下。
  
  而且,这对于大明的老百姓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别的不说,我大明户部遵殿下手令,已经着手在大明五郡十三府着手开办了大明学堂四十有余,而想入大明学堂就学,先决条件就得有大明户籍。
  
  还有大明医院,昔日殿下便说过,大明医院对于持有大明的百姓,诊金一文,但这也只针对持有我大明户籍的百姓。
  
  而且,持有我大明户籍的好处何止这些?
  
  慢慢的,阿史那尚书就会明白老夫今日所言了。”
  
  他现在也是一个老奸巨猾之辈,话虽然这么说,但他肯定会效仿上次,以每户为一个单位,所有朝廷下发的福利按照每户走。
  
  以此鼓励那些大型部落的族人脱离部落自立门户。
  
  虽然在李承乾看来,户籍制度最大的益处便于了解国情,但在普西偌看来,户籍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分化这些部落。
  
  他就是部落出来的,自然知道这种部落制度对于一个国朝来说,到底存在着多大的隐患,如今,他身为大明宰辅,自然想解决这个问题。
  
  阿史那泥孰哪里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他不担心族人会背弃部落自立门户,但统计人口本身也是他不能接受的。
  
  如此一来,西突厥的整体实力还不都暴露在了李承乾的眼下?
  
  多少男丁、多少妇人、多少老人、多少稚子……
  
  有了这样的数据,李承乾可以轻松的判别出西突厥有多少控弦之士,这可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
  
  “可如此一来,必定劳民伤财。”阿史那泥孰说道,“毕竟这可是一项大工程,不动用上万人,耗费年余,岂能有个结果?”
  
  “阿史那尚书说笑了,户籍制度曾经在我大明王廷推行过。”李勤俭闻言笑道,“当时我大明不过蜗居于赤水源,统计下来人口三十余万,男丁、妇人等皆有详数,用时也不过旬日而已。
  
  此番就算重新制定大明的户籍制度,本官有信心,不出两月,定有详数,而且不用朝廷另行委派官员,只需殿下一道手令即可。”
  
  对于这一点儿,李勤俭很有信心。
  
  他是真的看重那份人口数据,毕竟他如今刚刚迁任户部尚书,自然想做些成绩出来,要是有了各城的详细数据,那他能做的就多了。
  
  而且,就算遇到什么事儿,他能斡旋的余地也更大,更多。
  
  不过他这话倒是把阿史那泥孰说得无话可说了,他想阻止,但他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借口阻止。
  
  李承乾见状,笑道:“制定户籍制度,的确也是当务之急,那就依李尚书所言,此事儿便交由户部。不过户部倒是可以顺手厘定一下我大明王廷具体有多少可耕之地,说起来,本王到现在都不清楚大明王廷具体有多少亩地。”
  
  “微臣领命。”李勤俭当即便躬身说道。
  
  阿史那泥孰却是不再言语,他知道,自己终究没能阻止,一来是他没有阻止的理由,二来是他在朝中连个帮手都没。
  
  “不过这还是没能解决粮食问题,左仆射,下朝之后你可与户部再商议一番。”李承乾又说道。
  
  的确,说到底,粮食问题至今都没有得到解决。
  
  待普西偌领了旨意后,李承乾又问道:“工部呢?工部今年有什么计划?”
  
  李承乾本来是准备让伊原锡迁任尚书令的,不过工部不比户部,实在找不到放心的人接手。
  
  “回殿下的话。”伊原锡说道,“微臣之前盘算过,今年大明的百姓想要靠牛羊或者庄稼养活一家老小怕是极为不易,所以微臣还是打算尽可能的给他们多的提供一些能养家糊口的岗位。
  
  不过工坊可能用不到这么多人,哪怕是加上矿山也用不上这么多人,所以微臣想着借此机会是不是将五郡十三府往返的驰道给修了。
  
  如此一来的话,老百姓既有了养家糊口的生计,而我大明各郡各府的驰道也能早早提上日程,这对于未来不管是哪方面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作为工部尚书,他很清楚,各郡各府的驰道必定是他工部的任务,如果不趁着现在这个阶段解决这个问题的话。
  
  等未来老百姓的生活真的缓过来后,要想再找这么多人修建驰道,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除非征调民夫。
  
  可征调民夫不说李承乾同意与否,就算李承乾同意,那到时候也是个得罪人的活。
  
  所以,如果能趁着现在将驰道给修了,一来他有功,二来解决了老百姓生计的问题,三来避免了未来的一些麻烦。
  
  换句话说,这个问题他是真的深思熟虑过的。
  
  听他这么说,李承乾也是极为认可地点了点头,道:“这就是本王为什么还需伊尚书坐镇工部的原因,有伊尚书坐镇工部,本王甚是放心。
  
  的确,今年注定不是一个丰年,未雨绸缪是对的,在特殊时期,老百姓如果没有自己养活自己的手段,那么我们就得努力想办法制造机会让老百姓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以工代赈,总比直接赈灾要好得多吧?”
  
  就今年而言,大明王廷的确还要再过一个灾年,这是没办法的事。
  
  畜牧业短期恢复不了,而指望在地里刨食,那更是痴人说梦,所以伊原锡此举,倒是甚合李承乾的心意。
  
  “殿下说得是。”伊原锡当即说道,“我大明的百姓本就勤劳,只要给他们一份安身立命的活计,他们就能把日子过得很好。”
  
  李承乾点了点头,不管是以工代赈,还是修建驰道,这都是李承乾的既定方针。
  
  在后世有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对于这句话的威力,李承乾是相当认可的。
  
  “驰道一事,伊尚书还得多上心。”李承乾问道,“兵部何在。”
  
  PS:巧了不是,去年的今天,是这本书刚刚上传的第一天,时至今日,这本书也算满岁了!
  
  嗯,写了整整一年,214万字,平均日更6000,不算太勤奋,但至少不算懒,多多少少也算给了大家一个交代。
  
  谢谢大家了,等身体好点儿了,日万酬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