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思念小说 > 晨雨初听 > 写作——与世界对话

写作——与世界对话

写作——与世界对话 (第1/2页)

作文是和世界对话、和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是灵魂的表述方式,也是灵魂的挖掘方式。
  
  (○学生●余秋雨)
  
  ○请问您对中学生的写作有何建议?
  
  ●我刚才在考虑一个问题:中学生的写作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不要把写作过早地看成是一个职业的开始。作文比赛只能改变少数人的选择。得了一个奖就期许一份职业——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是把这件事看小了。学校老师教我们学好作文的时候,并不是想在我们这些年轻的生命中预先培养一群作家。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不需要那么多作家,作家多了也未必是好事。我们面临的职业选择是成千上万的,不必拘泥于一种,也不必太早做选择。
  
  其实在这个识字已经比较普及的时代,写作首先是练习一种与社会、与人沟通的方式,如果学会了很好的写作技能的话,实际上就学会了一种很好的与人沟通的方式,学会了一种和世界对话的方式——这是健康人生的重要开端。
  
  我读过杨振宁先生的文章,还读过李政道先生的文章。读了以后很惊讶——他们怎么写得那么好!他们的散文如果和作家一样好作家也已经很惭愧了,因为他们还有那么显著的物理学的成绩,作家没有,可是他们的散文比我们很多作家还要好,这说明什么呢?——他们实际上比较早地就获得了一种和世界、和他人、和生命的对话与沟通的方式。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这份本领都是健康人生的重要开端,是对自己内在灵魂的挖掘方式、表述方式。一个不被挖掘、不被表述的灵魂是深刻不了、开阔不了的。不被表述的灵魂无法不断地获得重组。不断的表述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组建自己的灵魂。当你被一种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动时,其实是语言背后的那个灵魂让你感到有魅力,而不是它的主语谓语有魅力。要学会表述灵魂、挖掘灵魂,然后更好地与世界沟通、对话。
  
  更深刻的人还会进入另一层次,视作文为思考者的起点。譬如你现在写作文,努力想说一些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你才感到痛快,感到满意,这就表明你已经开始进入思考层面了,你要创造这个世界上未曾有过的思想火花,你要点燃它。久而久之,当你有更多的知识之后,你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思考者。为了思考,你就需要有更多的素材作为你思考的原料。于是,你就成为了一个观察者。一个思考者必然是观察者。
  
  作文并不仅仅是一项可以预期的职业、一种语文老师点头的成绩、一份同学当中互相可以传递的喜悦——不完全是这样。综上所述,作文是和世界对话、和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是灵魂的表述方式,也是灵魂的挖掘方式;作文更可能使其中一部分人成为一个比较有意识的思考者和观察者。作文是超越具体专业选择的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现在像韩寒这样的学生很多,十六七岁甚至十二三岁就开始投身写作。您如何看待这种写作低龄化的倾向?
  
  ●作为一种特殊现象,它有存在的理由,但是我们不要把社会上的特殊现象都作普遍化的考虑。比如现在文学界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有的作家创作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小说,立刻就有批评家说,如果小说都这么写怎么了得!但是小说怎么可能都这么写呢?我想,有一些人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作,在我们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这应该不是一件坏事。我们要容忍特殊。韩寒已经退学去写作了——不可能大家都退学去写作,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事。古今中外都有一些早慧的人很小就开始写作,而且有的作家活了八九十岁,但他最好的作品还是他19岁的处女作。我当然不是说韩寒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伟大的作家,更没有任何恶意说他最好的作品一定是现在写的,以后就写不出更好的了。我只是认为,我们千万不要把特殊看作一般。我不认识韩寒。如果看过他的文章的话,我也许可以和他作跨年龄的交谈,从我的角度,看看他哪些方面还需要多看点书,哪里还需要多充实。也许他的文章会引起我的惊喜。我有这样的经历,的确有同学的作品给我带来巨大的新鲜感和冲击力。
  
  ○杨振宁先生在一次访谈时说,中国至今无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能是因为国外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中国的文学创作手法过于保守,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另外机械文明发展到今天,文学要不要摆脱目前的现状,升华到纯粹的精神领域?
  
  ●你的问题包含几个小问题。杨振宁先生说我们的文学整体上艺术方式比较保守,创作方式缺少创新,我想大概是这样。这(文学创作)和你们的作文不同,是另外一个范畴。我们整体的创作方式——不仅是思维方式——缺少创新。创新无论在文学上,在艺术上,在科学上,在任何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作文的基本规范,要了解中文语言的传统表述方式,但是在座各位如果将来真的成为作家的话,你要明白,你必须成为一个创造者,你千万不要重复人们已经有过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由于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历史原因,中国文化的创新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我了解中国的历史,我知道中国的创造势头从唐代以后开始减弱——宋代还可以——后来就减弱得比较厉害。当然也有一些特例,但社会整体的创造力日渐衰弱。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各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好,但要在文化思维领域重新激起创作的劲头,显然还远远不够,这点杨振宁先生的批评肯定是对的。他是爱国的科学家,而且有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对比,有高屋建瓴的比较,所以我比较相信他的判断。不仅是文化,我们在许多方面,包括科技都需要创新。
  
  至于在现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学是不是要摆脱世俗生活,我看不完全。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追求精神的感性沟通,而这不能摆脱我们的世俗图像。如果完全摆脱我们生活当中的实际状态,只去作一些非常抽象的思考,那和文学的感性走向又有冲突了,因为文学毕竟不是形而上的存在,它无法离开感性。这个感性有很大一部分就和我们的世俗生活有关,和我们的脚印有关。文学家都会遇到一个困难:既要求精神层面能够满足自己,打动读者,构成社会精神上的制高点;同时又不能离开社会给予的很多感性图像。在这两者当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协调,不断地寻找它们的中介,可能是一切从事文学的人所要做的事情。
  
  〇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您去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您觉得这些地方是如何给您创作灵感的呢?您对哪个地方的文化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