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思念小说 > 靖明 > 第465章、何不食米?

第465章、何不食米?

第465章、何不食米? (第2/2页)

从一开始被找到的红薯,而且挂了“洋薯”二字激发当时的杨廷和推广这玩意的动力。这么多年来,伴随皇明记海贸行的脚步,寻找外来优质粮种和新物种的脚步就没有停歇。
  
  有心寻觅,又通过阿方索把触角直接伸到了葡萄牙,不少东西来得更早了。
  
  马铃薯、玉米、橡胶……若不是有了这些新东西,葡萄牙给大明的赔偿也不能那么早就赔完——他们热心为朱厚熜搜寻这些,还有欧洲的书籍,朱厚熜最终都是给他们折算了一些价格、算了折扣的。
  
  原本,马铃薯和玉米这两样新物种,还要等到几十年后才陆续传到东方来。
  
  而现在,京城权贵之家已经提前尝到鲜了,还是金掌柜口中不能作为种子的次品。
  
  在外使面前,两人并没有多说什么。倒是镇远侯府上的管家又赞颂了一下皇帝的千秋功业,那洋薯、土豆耐旱高产,活人无数,实在功德无量。如今还有多余果实可以熬制成粉了,各有妙味,他就是为镇远侯再来买些回去做那些寻常酒楼也买不到的吃食。
  
  毛龙吟听到这里,终于知道这家粮店为什么能开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了。
  
  他诚心说道:“鄙国孤悬海外,土地贫瘠,百姓只能以苏铁果为食。这神物,不知可有种子能售卖?若能在琉球试种,琉球上下必感念上国恩德,日夜祷告祈祝大明皇帝陛下万寿无疆!”
  
  “苏铁果?”镇远侯的管家愣了一下,“贵国子民以那东西为食?”
  
  没想到那国王的儿子也问了问:“毛法司,百姓们为什么不吃米啊?”
  
  毛龙吟看了看那店小二及另外两个帮手从后院搬来的两大一小三个罐子,罐体通透,正是用玻璃所制。而罐子中,细白的粉末满满当当。
  
  “顾大管家,给您过秤?”
  
  “不必不必,金总裁就这一家店,我们镇远侯府岂能信不过?且送到府上便好。金掌柜,算一下账先记着,我先画押,月底到府上结账。”
  
  “好嘞。”
  
  毛龙吟这时才看了看尚元,而后长叹一口气:“让二位见笑了。这苏铁,上国两广一带也有。若非大灾之时,只怕上国子民无需以之度饥。而鄙国土地贫瘠,国土狭小,却不好种稻。能吃上米的,不多。直王子殿下长于王宫,不知民间之难。鄙人骤闻上国有此等耐旱高产粮种,惊为神物。若能带些回琉球试种,实在功德无量之事,还请金掌柜指点门路。”
  
  苏铁果,在中国倒是主要用于入药,祛风通络,活血止血。
  
  而毛龙吟这话,显示出了他的水平。他既了解大明也有这种植物,还知道大明百姓只是灾年没办法才寻这些东西充饥,更表现出了他作为琉球副使对琉球国主的忠和对琉球百姓的关心。
  
  可惜金掌柜说道:“能不能在琉球长得好,我却不懂。我金记珍粮,也没有出售种子的资格。贵使也看见了,鄙店售卖的,都是用许多庄稼新试制的各种精粮。按我家老爷的说法,陛下称之为再加工。如今粮种之事,都是新设的农业部在掌管。贵使有心,此次可奏请陛下。若是陛下允了,自有农业部来办理。”
  
  “多谢!”毛龙吟作了个长揖,“但金掌柜必定知道这些好粮种习性,还请指教……”
  
  毛龙吟觉得今天大有收获。
  
  不论大明征讨日本之后对琉球将会有什么影响,但琉球那里依靠海贸获利的形势已经在变。
  
  现如今,确实只有权贵才吃得起米,因为赚得到钱,能买。
  
  而琉球的寻常百姓,只能想方设法,或捕鱼,或靠着不高的收成活命,或采摘那边易活的苏铁果等一些野果。
  
  在那大同馆,他知道了什么叫大同。而诸国宣交使访查政风民生回报大明天子,想来大明皇帝也是盼着看到诸藩官员为百姓而操劳的。
  
  能做到藩国重臣的位置,他不是没有做过最坏的猜想。
  
  但不管怎么样,藩国还是需要有人治理吧?
  
  今天,琉球国继承人“何不食米”的言论,毛龙吟说了一句“见笑”,只怕后面也会传开的。
  
  实际也确实如此,当天夜里,严嵩就得到了礼交部那边汇总来的消息。
  
  今年诸藩使臣汇聚京城,大明君臣是有大事要办的。
  
  皇帝那边自然有人手在做事,而礼交部作为直接办这件事的衙门,诸藩使臣及随员既然已经有人抵京了,那么他们的动向自然是要关注的。
  
  外松内紧,哪怕表面上的遣官员陪同,今年也没有了。
  
  为的,就是让他们先在京城自由活动。
  
  若有人惹出了事,那只会给大明更多筹码。
  
  若有人不甘寂寞、四处活动,那也能窥见一些他们的想法。
  
  琉球使团的行止在严嵩这里根本排不上号,他现下更关注的是吐蕃使团。
  
  同样,宫里的朱厚熜也收到了锦衣卫和内察事厂的日常奏报。
  
  看完之后,朱厚熜只是冷笑了一声:“蠢材还是这么多。满速儿重建察合台,俺答在汗庭之下推行黄教,这些人是仍旧不知道这些消息吗?听闻吐蕃高僧到访,就忙不迭地请入府中?”
  
  陆炳在一旁屏气不语。
  
  自从吐蕃和俺答搅在一起后,皇帝对藏僧多了关注,陆炳自然也要在这些方面做功夫。
  
  实际上,藏僧在大明甚至京城一直就很活跃,颇有一种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感觉。
  
  据说宣宗时期,滞留在京城的藏僧因为过多,当时请归的藏僧就多达千余。可是这些藏僧,来往的权贵官员实在多,其实一直是无法避免的。再加上大明和吐蕃明面上已经安稳了一百多年的关系,在大明实土范围内活动的藏僧究竟总共有多少,谁也没个准确数字。
  
  远的不说,正德皇帝就跟藏僧也有密切往来。
  
  这一回,吐蕃遣使抵京,又来了数位高僧。
  
  既然没有对他们的行止做出更严格明确的约束,他们自然开始用各种手法,或者被延请,或者主动拜访,抓住有些权贵人家府上老人患病了等各种机会开展了活动。
  
  朱厚熜看完了名单,随后就对陆炳说道:“文官且先不管,你替朕去名单上的这些勋戚家里走一趟,代朕关心一下他们。问一问,什么难处不好办,要请僧道做法渡劫?”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