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贾家人还没死绝,还能为国尽忠! (第2/2页)
“特此诏令各贵族世家,每家选派一名嫡亲子弟,赐封为校尉,统领三千精兵强将,火速驰援边关,镇守国土。”
“所需兵马粮草等物资均由各家自行筹措。”
“皇恩浩荡特赐贾家两府只需出一人即可。”
戴权双手高举圣旨大声宣读道。
话音一落,贾赦等人的脸色齐齐一变。
“什么?要我们贾家派出一名嫡子去边疆战斗?这怎么可能接受?”
“不,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我绝不去边疆,我不想送命!”
霎时间,贾府内人声鼎沸,一片混乱。
根据皇上的圣旨,贾家两府必须出一名嫡子,而现在,荣国府只有贾赦、贾政、贾琏和贾宝玉四位嫡子,宁国府则只有贾珍、贾钰和贾蓉。
贾赦、贾政和贾珍都已年迈,自然无法上战场。
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有贾琏、贾宝玉、贾蓉和贾钰了。
贾宝玉还只是个十一岁的孩子,贾钰虽然十六岁但平时并不引人注意。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人选将会从贾琏和贾蓉中产生。
因此,王熙凤和秦可卿显得格外惊慌,脸色苍白如纸。
“赦老爷、政老爷。”
“这道圣旨是由太上皇和陛下亲自拟定的,不能违抗。”
“四王八公十二侯都要遵循这个例子,请诸位不要让我为难,尽快安排人接受这道圣旨。”
大明宫内相戴权深深地看了贾赦和贾政一眼,沉声说道。
“这……”
贾赦和贾政此刻也感到十分棘手。
无论是贾琏还是贾蓉,都是贾家的嫡子。
这场战斗的结果难以预料,谁又愿意去冒险呢?“父亲/爹!”
贾琏和贾蓉苦苦哀求着贾赦和贾珍,希望自己能躲过这场劫难。
然而,贾赦束手无策,贾珍却是巴不得贾蓉战死沙场,他好趁机对儿媳妇秦可卿下手。
“贾家还没绝后,还能为国家尽忠!”
突然,一声洪亮的声音打破了现场的气氛。
众人闻声转头,但见一七尺身躯的英挺少年,身着深青色镶金线华服,阔步而来。
岂非宁国府嫡传之子贾钰,更复何人?
林黛玉与贾惜春二人面上,不约而同地显露出几许紧张之色。
果如所料,贾钰毫无迟疑地迈向大明宫内相戴权,神色自若地接过圣旨,朗声宣告:“宁国府嫡子贾钰,恭领圣谕,叩谢皇恩。”
“善。”
戴权未曾料到贾家竟还藏有此等人物,不由得对贾钰投去几分打量的目光。
而后,他便转身带领数名内侍离去,随行的一众锦衣卫也陆续撤走。
此时此刻,在荣国府的荣禧堂内,贾赦等人望着眼前突现接旨的贾钰,脸上均露出了不解之色。
“二弟?”
贾蓉对贾钰的印象略显模糊。
他们年纪相去不远,贾蓉仅长贾钰六岁,幼时亦曾有过共同嬉戏的时光。
只是不知为何,后来贾钰将自己深锁东院,闭门不出,渐渐淡出了众人的视线。
“二弟,你何以至此?”
尽管贾珍对宁国府诸事鲜少关心,但对于同母所生的贾钰却并不感到陌生。
他们之间多少有些相似之处,因此他能一眼认出。
“我若再不出面,只怕你们都要上演一出呼天抢地的悲情戏了。”
“赦叔、政叔、大哥,既然今天都在,那就商量一下出征的事宜吧。”
说着,贾钰向贾赦、贾政微微躬身点头示意道。
“正应该这样!”
贾赦和贾政对视一眼齐声应道。
若非贾钰出面接下圣旨,他们麾下的贾琏与贾宝玉怕是要遭逢不幸了。
这份恩情,不论他们愿不愿意,都必须铭记在荣国府的名下。
虽然贾珍没有说什么但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于是贾钰开口说道:“圣旨我已经接下了,大家可以放心了。”
“只是陛下要求勋贵自行招募三千人马,所有费用还需要两府商量着出。”
“两府共担此任,宁国府与荣国府各自承担五万两,凑成整整十万两白银,如何?”
“诸君意下如何?”
“善哉!”
贾赦与贾政尚未表态,贾母已然首肯。
荣国府真正的主心骨,自始至终都是这位老封君。
“兄长,这……”
贾珍似有难言之隐,想是五万两银子让他颇感肉疼。
然而贾钰淡淡一语定乾坤:“珍兄莫非要违逆圣意?”
贾珍闻言,顿时无言,唯有点头应允。
在旁的贾琏与贾蓉皆对贾钰心生敬意。
只可惜,贾钰并未给他们攀谈之机,只淡淡瞥了惜春与林黛玉一眼,便转身踏出荣国府,径自回宁国府东院去了。
他即将出征,还有一些准备工作要做。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贾府男钰自请戌边,忠心可鉴。”
“特命其为骠姚校尉,领兵三千出征塞外,钦此!”
在宁国府正堂内,乾清宫掌宫内相苏培盛一脸和煦地将圣旨交给了贾钰。
“末将领旨!”
贾钰恭敬地接过圣旨。
没人注意到他眼底闪过一丝惊诧。
自古以来,只有一人担任过骠姚校尉这个职务,这个军职几乎就是为他而设立的。
那个人就是大汉冠军侯霍去病。
元朔六年,年仅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出击匈奴于漠南,以八百轻骑斩获敌军两千余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国、当户以及单于的祖父辈和叔父。
因此,霍去病一度被人称作霍骠姚。
骠姚校尉这个职位绝非寻常可比,它代表着独立领兵作战的荣耀与权力。
贾钰对贾府隐藏的巨大能量感到震惊。
仅仅是贾敬的一番运作,他就能受封为骠姚校尉,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贾校尉。”
“陛下对你主动请缨出征之举极为赞赏。”
“特命我带来二十套精钢铠甲和十匹乌珠穆沁战马。”
“希望你不要辜负圣意,早日建功立业,弘扬我大胤的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