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思念小说 > 踏秦川 > 关于秦使用的货帀

关于秦使用的货帀

关于秦使用的货帀 (第2/2页)

布属于实物货币,其存在与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虽有长足发展,但发展程度毕竟有限,因而在秦币体系中不得不仍保留实物货币—布。
  
  ‘黄金以溢名‘。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裴骃《史记集解》引孟康曰:‘二十两为镒。‘镒又是容量单位,11/24升为1镒。《仪礼·既夕礼》郑玄对‘一溢米‘注:‘二十两为镒。为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孙诒让《墨子闲诂》:‘镒,二十四两也‘。疑为对‘一又二十四分之一升为一溢‘的误解。镒为战国秦汉时期称黄金常用的重量单位,并不像有人说只是东方六国的衡制单位,秦在战国时期就常用镒称黄金。如:《史记·孟尝君列传》:‘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昔者,秦攻齐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
  
  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黄金生产的发展,至迟到战国中期,黄金已经成为货币,特别是楚国钤有‘郢爰‘和‘陈爰‘的金版,流通颇为广泛。秦国统治者早就使用黄金,春秋时秦景公墓中出土不少黄金饰件,但直到商鞅变法时还没有自己的黄金货币。《商君书·去强篇》云:‘金一两生于竟内,粟十二石死于竟外。粟十二石生于竟内,金一两死于竟外。‘秦国用12石粟的高价换外国的一两黄金。秦国铸造金币大约始于昭王时代建立南郡之后,秦始皇统一货币时继之。
  
  近几十年,在陕西曾发现秦铸金饼15块。1929年兴平县念流寨村民在西门外土壕发现金饼7块,为一堆泥土包裹。其中6块当时已向银行兑换,仅留一块,于1963年7月由陕西省博物馆征集收藏。这一金饼直径5.1厘米,圆形薄身,阴刻一‘寅‘字,背面边高中低。刻有‘□两半‘,‘两半‘二字为秦小篆。出土地念流寨是秦废丘古城遗址,从出土地层及其附近发现的古城房屋、板筑土墙的遗迹,陶井圈、空心砖、云纹瓦当等看,铸造时间当在战国晚期至秦代。
  
  1963年临潼县武家屯管庄东村农民李海峰等在村东南掘土时,发现铜釜一个,内装金饼8块。形制为直径6厘米,圆形薄身,色泽金黄。纯金程度为99%,净重250克,合秦制1斤。其‘S‘是己字,和‘寅‘字一样,属纪干支,仍为编号。管庄东村在秦栎阳故城遗址范围之内。其中四个金饼现在陈列于临潼县博物馆。按金饼的形制、质地、重量及书体与念流寨出土的金饼相同,亦当为战国晚期至秦代所铸,有可能是秦始皇时铸造的。但至今没有发现以镒(20两)为单位的金饼,都没有超过1斤。可能因镒的面值太大,统一后的重赏较轻,不必铸像战国时用重金离间诸侯、收买权臣、培植奸细那样的大额金饼。
  
  黄金作为‘上币‘,表示其为贵金属,用作大数目的支付。对立大功的常用黄金作重赏。秦简《法律答问》中列举的案例就有:按法律如果告发1个杀人犯,‘当购二两‘,即奖赏黄金2两;如果捕获1个判‘完城旦‘的逃亡刑徒,‘当购二两‘,亦即奖赏黄金2两;如果捕获夫、妻、子5人因盗判‘城旦‘的逃犯,每捕1人奖赏2两,共可奖黄金10两;如果捕获因盗判‘城旦‘的逃犯8人,每捕1人奖赏2两,共奖黄金16两,即1斤。
  
  黄金与半两钱的比价没有明确记载,但可推测出大概。如前所述,商鞅时代1两黄金的价值等于12石粟,秦简《秦律十八种》规定:1石粟值30钱,1两黄金可折360枚半两钱。吴镇烽据《管子·轻重甲》的资料推测:齐200釜等于秦200石,值黄金2金,则100石值1金,1金即1镒,1镒20两,20两黄金可买粟100石,2两买粟10石,1两买5石,可折半两钱150枚。由此可见,大约1两黄金的比价是150枚至360枚半两钱。
  
  秦的金饼不同于珠玉龟贝银锡等器饰宝藏,已经是货币,担负着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职能。由于黄金价格昂贵,币值很高,在使用时要求称量的准确度极高。秦简《效律》规定:‘黄金衡累不正,半铢以上,赀各一盾‘。所谓‘黄金衡累‘就是称黄金用的天平砝码,其1斤误差如果超过半铢,就要罚主管官吏盾一件,而一般衡器的误差超过三铢才罚一件盾。但金饼是货币的原始形式,只能切割使用,没有明确的面值,需要经过天平称量确定其价值,属于称量货币而不是铸币。然而,它的出现在货币史上是有意义的,从此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贵金属与铜币并行的货币格局。
  
  当时成熟的货币是铜铸币,即圆形方孔半两钱,在那时的交换经济中是最常用的一种货币。这种‘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即币面价值与所含金属价值一致。这不是一句空话,秦始皇当时力图这样做。他在平六国后,控制了全国的铜资源,又有收缴六国货币等废铜,为了提高统一货币威信,为了把货币稳定在一个健全的基础上,为了使盗铸者无利可图,有条件和有必要使其所铸半两钱尽可能规范化、标准化。上海博物馆藏咸阳亭半两铜权,可能就是秦都咸阳铸钱作坊检验半两钱专用的砝码。这是作为加强铸币监督,防止擅自减重的措施之一。
  
  关于秦代半两钱的重量,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古今注》云:‘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据关汉亨推算,秦标准尺合今制0.231米,钱径一寸二分相当于2.8厘米,不够标准半两钱的钱径,属于中型半两钱。秦始皇统一货币时铸的标准半两钱,根据目前出土资料可概括出以下特征:(1)钱重半两,即12铢,合今7.8克,一般在8克左右,钱径在3厘米以上;(2)钱文属秦小篆,字形宽博,笔划方折规范;(3)制作较精整,周边流铜已经修磨。汉初统治者一再说‘秦钱重难用‘,就指的这种标准半两钱。这种钱销一枚可以改铸轻钱数枚,所以被后来的官方和盗铸者大量销毁,留存下来的很少。我们只能沙里淘金,拣选数例:
  
  在咸阳秦宫遗址西南的长陵车站,出土窖藏半两钱460余枚。其中3.5厘米的大型半两钱330枚,钱重均在8克左右,完全符合标准半两钱的特征。
  
  山西河津县东辛封村出土一罐半两钱,现存650枚。其中3枚半两钱,制作颇精整,钱径3.4厘米以上,‘半‘字肩部宽阔曲折,竖笔甚长,称为‘长肩半两‘,与咸阳长陵车站出土的‘长肩半两‘相类。
  
  四川茂汶县秦末墓,出土有大、中、小各式半两钱,其中一枚大型半两直径3.56厘米,枚重8.3克,制作较整齐,与长陵车站出土的大型半两钱相类。
  
  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礼村出土一陶罐半两钱,约计2560余枚。各钱大小轻重不一,其中有钱径3~3.5厘米,枚重8克左右,与标准半两重量一致。
  
  岐山县博物馆藏铜质半两钱范两件。钱范呈铲状,范体长方形。范面铸钱模6枚,分二竖行排列,每行3枚,钱径3.2厘米。钱文‘半两‘阴文,笔划尽取方折。主浇道位于上端,每个钱模之间有支槽相通,属于‘分流直铸式‘钱范。其地为秦美阳县,可能是秦始皇时委托其县铸钱的钱范。
  
  六国的货币都被收缴化铜。如在秦咸阳宫遗址西南的长陵车站附近,发现一窖铜料块和破碎铜器,其中有战国时期各国货币15种。计有‘安邑二釿‘、‘梁充釿当捋‘、‘梁正尚金当骡‘、‘殊布当圻‘、平首方肩方足小布、‘齐法化‘刀、郾刀、尖首刀、古刀、蚁鼻钱等140枚。虽有半两钱三枚,但质地轻薄,显系回收废币。这些货币与其他铜料混杂一起,放在一个陶釜内外,当是准备回炉化铜之物。该遗址属秦代。
  
  秦统一货币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统一战争中,每占领一地,同时就把秦国的货币推广到占领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运用中央集权的力量,重申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制钱,推行到全国各地,实现了中国古代铜铸币形状钱文的第一次统一。当时做得很认真,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这说明半两钱的流通已遍及全国,边远地区概莫能外。
  
  秦始皇统一货币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一样,有重大历史意义。由于币制的统一,克服了以往因诸侯割据造成的货币杂乱,大大便利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这是巩固全国政治统一的重要条件;这一盛举开创了中国货币史的******,废除了那些带有原始形态的刀币、布币、蚁鼻钱等诸侯杂币,选择了最先进的货币形式,使中国货币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由于这种圆形方孔钱容易贯穿,携带方便,磨损率低,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王朝铜币的主要形式。
  
  四、秦二世‘复行钱‘—秦币的衰落
  
  《史记·六国年表》:‘(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帝之会稽、琅邪,还至沙丘崩。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杀蒙恬,道九原入。复行钱。‘
  
  过去不少学者认为‘复行钱‘是秦始皇所为,根据就是这件事写在始皇帝名下。其实,《史记》年表中系事的体例是按事件发生先后排列的,‘复行钱‘显然是秦始皇死后二三个月的事,为秦二世所行。秦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出游,十一月过云梦,后上会稽,北至琅邪;大约六月至平原津而病,七月崩于沙丘平台;赵高主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遣使杀蒙恬;大约八月从九原经直道至咸阳;九月,葬始皇于郦山;‘复行钱‘只能是秦二世在葬始皇时或稍后下的诏令。
  
  对‘复行钱‘的理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就是国家开始掌握铸币权,但从秦惠王‘初行钱‘始,国家掌握铸币权已百余年,何须二世为之!倘二世才想到掌握铸币权,当时秦王朝已危机四伏,大厦将倾,即使真有这样的法令也行不通。那就等于说,秦统治者始终没有掌握铸币权,这难道符合事实吗?还有一种看法,陈直《史记新证》:‘此云二世复行钱,中间必脱有废行钱的记载。‘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亦云:‘行钱之初自惠文,以来中间不闻废钱,何云复行。‘我以为‘复行钱‘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国家重申发行货币的法令,此法令不须在‘废行钱‘之后颁布。事实是自惠文王铸行半两钱以来,轻重大小虽时有变化,但由国家铸行从未中断,那能有‘废行钱‘或‘废钱‘的法令。吾友郭志坤认为‘复行钱并非照搬原来的钱版,而是重新改铸新钱‘。此说有据。当时二世要以空前的盛况埋葬秦始皇,以巩固其继承人的地位。但由于秦始皇晚年连续大肆兴作,积蓄消耗殆尽,国库空虚,财政困难,要对付极端铺张的丧事钱不够用。如果按以前‘重如其文‘的钱范铸钱,铜料不足,钱重难铸,只得另造钱范,变换版式,改铸轻钱,实际是用通货贬值的办法,搜刮民财。当时的通货贬值就是铸造不足值的半两钱,以代替足值的半两钱,钱文面值不变而金属含量大减,作为官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这种轻钱百姓不接受,流通有困难,故要重申行钱法令,说明这种减重钱也是国家所铸,与以前的半两钱币值一样,都受国家法律保护,不许百姓拒绝使用。
  
  秦二世‘复行钱‘以后的半两钱,体积明显较前轻小。如从始皇陵T2出土的半两钱,直径2.7厘米,重4.1克,合秦制6铢稍强。始皇陵北鱼池村遗址出土的半两钱,直径在2.6至2.8厘米之间,重量在2.2至3.8克之间,合秦制3.3至5.7铢。这些钱例较秦统一不久铸的标准钱,均减轻一半左右,但钱型较整齐,钱文小篆,字形稍长,当属官钱,可能是二世所铸。
  
  与此基本相合的钱范也有发现。临潼县油王村秦代芷阳遗址手工业作坊区,出土一件铜质半两钱范,主浇道两侧排列半两钱模14枚,钱径2.7厘米。在秦始皇陵东2.5公里处,发现秦铸钱作坊遗址,有两件铜质半两钱范:一件内有半两钱模12枚,钱径2.8厘米;一件内有半两钱模14枚,钱径2.6厘米。钱径均比以前标准钱范显著变小,而与始皇陵T2和鱼池遗址出土的半两钱大小相近。说明此钱范属于秦代晚期遗物,有可能是秦二世‘复行钱‘后的钱范。
  
  秦二世即位刚一年就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天下大乱,私铸蜂起。于是制作粗劣,穿孔较大,钱径不到2厘米,重不足2克的小半两,亦称‘秦榆荚钱‘也出现于市场。可见一国之货币可以反映国力之盛衰。‘复行钱‘是秦王朝行将倾覆时采取的应急措施,敲响了‘半两钱‘走向衰落的丧钟。秦末货币的严重减重变质,与秦王朝的衰亡是同步的。
  
  现在我们再解释《平准书》记载秦币的末句:‘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这是司马迁对秦币轻重大小不一的混乱现象作的概括。‘重如其文‘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时作过的努力,但没有坚持多久。由于铜原料时有不足,中央铸和委托地方铸的差别,铜范、石范、泥范的不同,铸钱工人技术水平的高低,各个时期官方财政状况的差异,防不胜防的盗铸等等,铜币在多次铸造过程中不断减重是不可避免的流弊。战国末年秦国为支持连年不断的战争,就曾采取通货贬损的办法,使官铸半两钱一再减重,造成市场上货币流通不畅,百姓以及官吏都不愿接受轻钱。因此秦律规定:‘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把钱的质量好坏混在一起强令流通,在交易中百姓不准拒用。秦二世‘复行钱‘是又一次力图使减重钱合法化,致使流通过程中的半两钱大小轻重差异很大。如广衍故城一座秦代墓出土半两钱10枚,只有2枚够半两,即12铢,6枚都在5克左右,约8铢,最轻的1枚只有2.7克,合3铢多。四川茂汶县秦末墓,出土有1枚重8.3克的大型半两钱,但还有不少重不足2克的榆荚钱。同一墓中的陪葬半两钱,轻重相差4倍多。由此可见其‘轻重无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